首页

《老王》教案

小学教案 |

时间:

2015-12-26

|

【www.cnfzdj.com--小学教案】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过程与方法:
(一)    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    分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领会人物感情
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
 2、美读课文
 3、重点字词
 4、走近老王
 5、品味老王
 6、怀念老王   
 7、感悟老王    
 8、关注“老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2、难点: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本篇课文选自八年级上册,学生进入初二学习阶段,对初中生活开始有了新的体验,在学习了本单元《背影》之后,对细腻的情感把握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语文基础还比较薄弱,对记叙文的把握停留在情节新鲜度上,而本文是一篇简洁凝练的记叙散文,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补充: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2、教学导入:杨绛的自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和默存也在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我被“揪”了出来,3天后,默存也被“揪”了出来那时候,他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默存一样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一天,默存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我赶紧将他的“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发号施令的是一个“极左大娘”—— 一个老革命职工的夫人;执行者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孩子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有一家的大娘却狠,口口声声骂“你们这种人”,命我爬进铁丝网拦着的小臭旮旯,用手指抓取扫帚扫不到的臭蛋壳和烂果皮押我的一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的痛
那是八月二十七日晚上剃了“阴阳头”的,一个是退休干部,她可以躲在家里;另一个是中学校长,向来穿干部服、戴干部帽,她可以戴着帽子上班我没有帽子,大暑天也不能包头巾,却又不能躲在家里默存急得直说“怎么办?”我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我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我女儿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我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我找出一只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楦子,用默存的压发帽做底,解开辫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我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浆糊胶水都没有我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一顶假发,害默存整夜没睡稳(因为他不会帮我,我不要他白陪着)   
    我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我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方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发色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幸有大人喝住,我才免了当街出彩我托人买了一只蓝布帽子,可是戴上还是形迹可疑,出门不免提心吊胆,望见小孩子就忙从街这边躲到街那边,跑得一溜烟,活是一只过街的老鼠默存愿意陪我同走,可是戴眼镜又剃光头的老先生,保护不了我,我还是独走灵便
他们全所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七号走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王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工宣队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默存烧锅炉,我种菜,第一项是建造厕所,挖井浇菜
   “文革”结束后,我们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
  
 3、教师结语: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来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一下子成了人人喊打,鄙视的对象,受人冷眼,而这个时期,却有一位朴实的劳动者,给了作者一家温暖,以及力所能及的小小帮助他一位车夫,杨绛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阅读课文,走进老王的心灵并让学生找出生字僻字
伛   yǔ        攥  zuàn      惶 huáng 恐           
荒僻 pì      塌tā败     取缔 dì                       
骷髅  kūlóu     翳 yì     滞zhì  笨                
愧怍  kuìzuò  
 

配套统编语文七下第三单元《老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教科书分析:
1.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应体现在对老王的语言的揣摩上。
3.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老王》是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普通人的爱,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亲情,感受亲情。《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
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八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而且他们很多是追星族,每天关注的是明星,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就显得尤为可贵。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老王和杨绛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在文革的历史背景下老王与杨绛之间的彼此关心、相互体谅。
2.体会“我”在老王去世后的“不安”的内涵。
教学时数:
1课时
预习思考:
1.梳理
1-4段,依次写了老王的职业、身份、车、亲人、眼、家。
5-16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老王为我送冰,我给老王钱;老王替我送人,我给老王钱;老王送一位老先生,我询问;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给老王钱。
17-22段,写老王去世,我没多问。每想起老王,我总觉得心上不安。
2.拾遗——关于文章的几个时间
①“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②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的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说:“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
他说:“还没有,快了吧?”
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
我问默存:“你是怎么‘揪出来’的?”
他也莫名其妙。“大概是人家贴了我几张大字报。”
我倒记得很清楚。当时还没有一张控诉我的大字报,不过我已早知不妙。一次,大会前群众传看一份文件,传到我近旁就跳过了我,好像没有我这个人。再一次大会上,忽有人提出:“杨季康,她是什么人?”并没有人为我下定义,因为正在检讨另一“老先生”。会后,我们西方文学组的组秘书尴尬着脸对我说:“以后开会,你不用参加了。”我就这样给“揪出来了”。
“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革命群众天天开大会。我门同组“揪出来”的一伙,坐在空落落的办公室里待罪。办公室的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语录”条,有一张上说:拿枪的敌人消灭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一位同伙正坐在这条语录的对面。他好像阿Q照见了自己癫痢头上的疮疤,气呼呼地换了一个坐位。好在屋里空位子多的是,我们是有自由随便就坐,不必面对不爱看的现实。
有一天,报上发表了《五?一六通知》。我们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正把这个文件细细研究,窃窃私议,忽被召去开大会。我们满以为按这个指示的精神,革命群众该请我们重新加入他们的队伍。不料大会上群众愤怒地控诉我们种种罪行,并公布今后的待遇:一,不发工资,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二,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明身份和自己招认并经群众审定的罪状;三,组成劳动队,行动听指挥,并由“监管小组”监管。
我回家问默存“你们怎么样?”当然,学部各所都是一致的,我们俩的遭遇也相仿佛。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外文所规定牌子圆形,白底黑字。文学所规定牌子长方形,黑底白字。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我们都好像阿丽思梦游奇境,不禁引用阿丽思的名言:“curiouser and curiouser !”
事情真是愈出愈奇。学部没有大会堂供全体开会,只有一个大席棚。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造反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我直在猜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散会我给推推揉揉赶下台,可是我早已脱下自己的高帽子看了一眼。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默存一样。
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称为“揪牛”。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节选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
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
……
一九七二年三月,又一批老弱病残送回北京,默存和我都在这一批的名单上。(节选自《干校六记》)
④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试写
①依据⑴-⑷段的内容,选择一个段落,用下面这个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噢),老王啊,他
我的介绍: ,老王啊,他
②请用一句话补写出文章第⒀段老王未说完的话。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4.质疑
读完文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近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真实的内心,或许你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带着预习《老王》的收获和一些疑问,再次走近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表达善意的温暖。
二、研读文本
(一)介绍老师,关注老王的生活
1.出示任务:
依据1-4段内容,用特定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噢),老王啊,他 。
2.反馈指导:
在预习作业中,有四位同学的介绍很有特色,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唉,老王啊,他是一个落单了的蹬三轮的。
(你为什么会用“落单”这个词来介绍?)
(2)噢,老王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个老光棍。(吴昊天)
(“没出息”为什么要加引号?)
(3)呀,老王啊,他瞎了一眼,真不幸啊!(冯韵然)
(你为什么会有“真不幸啊”的感慨?)
(4)咦,老王啊,他住的那儿不是他的家?(刘佳琪)
(老王住在什么地方?那里为什么不是他的家?)
(5)补充
唉,老王啊,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维持生计,过日子的意思;“只”是仅仅的意思。老王活的很艰辛,很不容易。)
3.小结
唉,老王啊,他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可怜活命的车夫。
(二)品读人物对话,解读老王的心语
导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却如何会让杨绛念念不忘呢?回到特定的情境中,品读老王的话,贴近老王的心,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1.出示任务:
(1)快速阅读,勾画文中老王的六句话。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他说可以凑合。
“嗯”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品读第6段中老王的两句话,分析人物形象。
2.反馈指导: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思考提示: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钱先生”是读书人,从心里尊重他;他们一家一直关照我生意,还给我送鱼肝油。不能要钱。“钱先生”是来看病的,需要钱。)
(老王啊,你这么尊重人、真诚无私、知恩图报、体谅人心。)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
(思考提示:为什么“哑”“悄悄”?为什么用“还”?)
(问话不能给杨绛先生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文革开始后,杨绛两口子都没工资了,只有生活费。生活肯定紧张,钱上也不宽裕。)
(老王啊,你这么体谅人心。 )
3.小结:学生汇报成果。师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语言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三)补写人物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出示任务:教师范读8-15段。想一想你更欣赏下面的那个补写,原因是什么。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反馈指导:请学生陈述补写理由并互评。
示例:(1)我就是想让你们吃好些。(2)我只是想来表示对你们的谢意。(3)我只是想再来看看你。(4)我是来见你最后一面的。
补写时应关注句式结构,关注了来访目的,关注了人物性格。
3.小结:生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对话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四)论辩人物心理,体会反思可贵
1.出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杨绛一定得“心上不安”吗?
2.反馈指导:
“心上不安”,原因是:
1.老王病时,不知什么病,不知吃了什么药。
2.老王死前,没有给他平等报恩的机会。
3.老王到我家时,没让他坐坐,喝口茶水。
4.老王离开家时,担心他摔倒,却没有扶他一把,或者送他回去。
5.老王死后,不知死的时间,不知埋的地点。
是反思与自省,不够关爱,不够尊重,不够平等。
“心上可安”,原因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
3.让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不需要减半收费。
4.询问他的生活状况。
5.在老王病时托人捎钱接济他。
是人性的光辉和美,同情弱者,对人热心,为人善良。
(3)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三、结束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和老王无疑都是不幸者。他们一个活得可怜,一个活得卑微。可就是在那样一个黑暗如铁的时代,这两点善良的微光,彼此温暖,让人动容。而杨绛心上的不安,正是岁月风尘中“生者”对“逝者”的愧怍,正是灵魂最深处一颗“善心”对另一颗“善心”的愧怍,正是日常小事里“被关爱者”对“给予他人关爱不及”的愧怍。这也是我们在杨绛的文字里最厚重的收获。
作业设计
仿照例句,按照所给句式,每人一句,小组合作完成小诗“温暖的善意”。
示例: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一瓶鱼肝油的赠予,更是病榻前的悉心照顾;
句式: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 ,更是 。
示例一: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一句寒暄,更是抱病在身时的日日关心。
示例二: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尊重与平等。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工作计划
2021-04-12
名师工作室学员跟岗研修总结选集XX市XX区XX小学 张XX2013年10月,我和工作计划
2021-04-12
2020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光流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工作计划
2021-04-11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1-04-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1-04-10
课  型:略读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1-04-10
年 级:三年级上期  教学目标:1、学会和玩具交朋友,学习利用玩具来丰富自己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1-04-06
小学2020-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时光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就要过去了。回工作计划
2021-04-05
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1-04-04
“国培计划”个人研修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xx省农村中小学工作计划
2021-04-04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