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党政报告

报告范文 |

时间:

2021-03-27

|

推荐访问

【www.cnfzdj.com--报告范文】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制定了《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五”时期,市人民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XX作为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紧紧抓住富民兴安第一要务不放松,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上100亿元历史性目标,由2000年的60.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03亿元,累计完成417.2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6.99%,年均增长10.98%。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3.2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0.50%,年均增长18.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3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19.68%,年均增长17.97%。财政总收入提前三年实现上10亿目标,人均财政收入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由“十五”初期的全省第六位上升到2005年的全省第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146.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7.73%,年均增长11.90%。“十五”期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8.57亿元、贷款余额122.63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31倍和1.08倍。

二、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全面深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6.88%。共争取到中央和省各项补助资金47亿元、国债资金11.02亿元。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清黄高速公路和关兴、水黄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镇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完成省道改造407公里、县际油路改造383公里、县乡公路提等改造36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乡镇通油路率达76%,行政村通公路率达67%。株六铁路复线建成开通,黄织铁路开工建设。黄果树机场建成通航。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XX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XX电厂二期、引子渡电站建成发电,光照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建成了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500千伏换流站。新增装机96万千瓦以上,在建水电站超过195.5万千瓦。XX电厂三期和董箐、马马崖等电站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完成造林30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农村沼气池3.35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7平方公里,完成了石漠化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了王二河水库、安西灌区、虹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三小”工程、“渴望”工程、“解困”工程等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10.4万亩,解决了45.08万人和14.4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有了新进展,打邦河流域、北盘江流域、蒙江流域开发抓紧推进。
以“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西秀、普定、镇宁、关岭四个县区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全市“普九”覆盖率由2000年的19.63%提高到2005年的86.76%。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8.56%;小学入学率达到99.6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6.70%。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511所,小学校舍面积增加14%,危房率下降到0.86%;中学校舍面积增加99%,危房率下降到0.26%;完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接收站(网络教室、光盘播放点)1527个,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一类重点乡镇和400个一类重点村为主战场,认真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1.9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713个,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基本增收门路,提高了基本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农村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57万人,实现贫困人口易地搬迁1.84万人。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31.96:34.17:33.87调整为2005年的22.64:38.57:38.79,三次产业排序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5%以上目标。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争取资金1.0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土24.8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24个。油菜、蔬菜、烤烟、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进一步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向“多乡一特、多村一品”方向扩展。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增强。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市步伐加快,建立了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饲草饲料生产体系,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3.6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8%。
工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能源成为我市工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XX作为全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得到巩固;制药和食品加工业成为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化工、煤炭等优势原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载能产业、铝加工等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军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成绩,研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6.8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3.47亿元,增长84.41%。煤炭产量由2000年的22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88万吨,年均增长29.13%。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8.36亿元,年均增长9.9%。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抓住XX被确定为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XX综合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宾馆、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接待能力提高。景区景点开发保护力度加大。黄果树、龙宫、夜郎湖、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进一步发展;格凸河、花江大峡谷、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陂坡塘瀑布、二进龙宫、斯拉河、普里山等一批新的景区景点向游客开放。格凸河风景区、关岭古生物化石群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以格凸河景区为主申报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XX市申报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抓紧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成功举办了2004贵州·XX黄果树瀑布节、2005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和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黄果树在全省旅游业中的龙头地位,提升了全市旅游业整体形象,XX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XX被中国城市网评为全省唯一的“公众最向往的城市”,黄果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省唯一荣获“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全部大奖的景区,西秀区云山屯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王若飞故居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黄果树石头寨、普定讲义——号营村、平坝天龙屯堡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华泰公司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480万人次,与2000年相比增长2.9倍;旅游总收入11.3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3.07倍。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展示出新的面貌。围绕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市级详规覆盖率达90%,各县区详规覆盖率总体上达70%以上。完成了南华路、塔山东西路、塔山公园、运输路、马鞍山路、体育路、市西路和贯城河治理一期等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启动了中华东西路、龙泉路、文庙环境整治、贯城河治理二期、XX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实施“畅通工程”,开展“卫生与秩序”等创建活动,城市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开发区和西秀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了五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一批城镇建设改造项目,改善了城镇环境,提升了城镇形象。全市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8.5%,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在聚集产业、转移劳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作用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把试验区改革扩大到全市的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和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步伐加快,共完成128户企业的改制工作,改制面达69%。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69亿元,占全市GDP的33.66%。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行了招投标制和代建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开展了“建设诚信XX、优化发展环境”和“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市和部分县区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省政府14个驻外办事处签订了委托招商协议,与青岛市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1565.7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7362万美元。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等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组建了XX职业技术学院,XX学院申报成功。制定实施了鼓励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给予高级人才和专家津贴补助。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成了7个疾病防控中心、6个传染病院(区)和1个紧急救援中心,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3个、村卫生室50个。防止了非典疫情的发生,切实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实行了乡镇卫生院财政全额管理,平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提高到77.53%。实施“少生快富”工程,落实人口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新建(改扩建)乡镇计生站76个、村计生室1444个。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19.92‰、13.12‰下降到2005年的14.59‰、7.72‰,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降低1.08个千分点。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完成了4个县级文化馆建设任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742个。创作了《黄果树组歌》、《龙宫情韵》、《金果银瀑》等优秀文艺作品,群众性的文艺演出蓬勃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年来,我们努力贯彻有关军事法规,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和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宗教稳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老干、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发展。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履行职责,各人民团体在联系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六、认真做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就业4.65万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3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5万元,劳务输出18.8万人。全面实施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衔接良好,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由2000年的4700元和1350元增加到2005年的7337元和1828元。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为1.47%。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解决了村(居委会)干部报酬和村(居委会)办公经费。第一期廉租房建成并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出租。“两会一部”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清理拖欠民工工资和工程款共1.64亿元。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趋于良好。
制定《XX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37个子预案,建立了市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政治稳定。贯彻落实《信访条例》,重视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注意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作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下乡”、“四在农家”等活动深入推进,全面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的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提高了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加大民主政治建设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共办理建议405件,提案1050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政府工作。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认真抓好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我们全面完成了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9.7%、11.4%、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其中市县区属同比增长31.02%。财政总收入完成14.7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3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2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6%和6.5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8%以内。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1.8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0.1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97亿元,同比增长63.6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比分别下降0.57和1.37个千分点。新增3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18件实事”基本完成。
“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年的工作,我们积累了新的发展经验。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集中力量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要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四是要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全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支持各县区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努力在全市形成充满活力,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和省在安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三是新增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四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多,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五是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XX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繁荣、富裕、秀美、文明新XX的初步格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以上,达到900美元以上,力争实现1000美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提高,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指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以内。
“十一五”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发展机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又快又好发展的经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强烈愿望,为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上下抢抓省委省政府把XX确定为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大力推进XX综合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大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把富民兴安的宏伟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三农”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遵循“规划先行、群众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改变村寨面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分类指导,分级抓好试点示范。强力推进农村党支部活动有阵地、基层干部有报酬、业务运转有经费、提升素质有远教的“四有”工程,进一步实施好每村办一个科技示范样板点、办好一件群众最欢迎而又能办的实事、培养一名种养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一名大学生的“四个一”工程,巩固和扩大有保洁队伍、有堆放垃圾的场所、有管理制度的农村环境整治“三个有”工作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形成具有XX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格局,取得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三农”倾斜。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坡改梯质量,完成坡改梯20万亩,搞好“烟水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3.5万亩,力争建成人均0.5亩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切实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确保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75万吨左右。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小区养殖和规模养殖,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力争到201O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3亿元,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坚持走精品农业的路子,在大力实施“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形成“多乡一特、多村一品”格局。制定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集中力量发展油菜、蔬菜、烤烟、脱毒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山苍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建立基本覆盖县区、乡镇、村的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深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采取项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扶贫方式,切实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抓好旅游扶贫等工作,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帮助低收入人口稳定提高生活水平,努力抑制因灾、因病返贫。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信贷扶贫资金,整合用好各类涉农资金。继续实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设置初中的乡镇基本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全面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快以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乡镇基本建立起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在全面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上,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力度,使5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覆盖率达80%以上。继续加强乡村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加强计生人员培训。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和改厕、改圈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林业产权制度、供销社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围绕建设XX综合旅游区的目标,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一)加快综合旅游区建设步伐。抓住建设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按照“走进XX、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旅游发展定位,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在进一步发展自然风光游的基础上,开发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以黄果树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精心设计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空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接待能力。高起点规划建成黄果树旅游城,加强黄果树、龙宫和格凸河风景区的深度开发,加大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花江大峡谷、夜郎湖、普里山、斯拉河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按规划加快红枫湖南片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完善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平坝恐龙遗址等场馆建设,全面完成高等级公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工程,推进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评定一批市级风景名胜区。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提高现有旅游公路等级;加快黄果树机场发展,力争开通一批新航线;加快星级酒店改造建设步伐;建成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规划建成地方名吃一条街(城)、度假酒店、大型游乐场所、体育公园;在黄果树、镇宁、西秀新区等地建设一批大型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大力培养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旅行社。加大对外整体促销力度,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把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办成重要的旅游推介、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平台。把XX建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度假休闲地,建成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的综合旅游区。到2010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至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和适度外延相结合,强化XX的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XX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改扩建黄果树大街、中华东西路、建军路等工程,建成市区二环路和虹山湖环湖路等工程,加快西秀新区和开发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完成王若飞故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贯城河治理二期工程、XX文庙环境整治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XX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虹山公园。加快环城林带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公路沿线绿化,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以上。大力实施卫生、光明、畅通等工程,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给排水、供电、防洪、消防、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依法强化城市综合治理,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将县城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建成促进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产业集聚的平台。加强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走集约化发展路子,把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以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带动城镇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广开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小城镇建设。重点在沿主要交通干线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镇,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形成等级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黔中城镇群。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四)围绕旅游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社会联动”和“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商贸流通业的聚集辐射功能,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着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城乡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和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创新,发展多样化生产资料经营方式。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顺畅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行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和价格诚信信用记录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违法广告、非法行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等商业欺诈行为。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族药业。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推进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中草药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支持制药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支持以苗药为重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制药企业,提升我市民族药制药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食品。围绕市场需求,依托品牌产品和骨干企业,以辣椒制品、肉制品、山药食品、调味品、波波糖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加工企业,实现食品加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振兴白酒、蜡染、“三刀”等传统轻工业。加快旅游商品研发。挖掘XX民族民间工艺,开发石雕、民族刺绣、织锦、古生物仿制品、地戏脸谱、航空模型等旅游商品,形成具有XX丰富文化底蕴的工艺品系列,努力把XX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二)大力发展以航空、机械加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发挥军工企业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开发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设备和产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做优做精医疗器械、石油钻井机具、大型成套设备零部件、精密轴承、石材加工设备等产品。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推进云雀轿车重组发展,努力把XX建成汽车生产基地。支持建设航空城和贵航集团研发中心、飞机制造中心、培训中心、大型活动中心,支持民用飞机及航空零配件生产,支持高新技术复合材料、节能新型建筑材料、铁路机车配件等项目开发。加快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三)做大做强以能源、化工和原材料为主的支柱产业。科学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扎实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及矿区总体规划,加快煤炭生产结构调整,把大型煤矿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重点,建设一批安全、高效、低排污的大中型骨干矿井,促进煤炭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形成“大煤保大电”和煤电联营的格局。力争开工建设XX电厂三期工程,积极配合光照、董箐和马马崖电站建设,加快北盘江、打邦河、蒙江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力争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00万千瓦。积极推进电力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努力建成一批重要的新型煤化工、镁加工、铝加工和钡盐化工企业群。按照“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思路,调整优化高载能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整合以铁合金、电解铝、工业硅为主的冶金工业,降低能耗及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以新型环保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发展。
(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发展。按照“分工合理、相对集中、控制污染、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参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加强区域间和行业间的合作,沿国省道和高等级公路、株六铁路复线和黄织铁路,规划建设经济产业带和打造我省加工制造业基地。支持中国食品工业(西秀)示范基地、双阳机械加工园区、黎阳高新技术区、黄桶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青山工业园区加快发展。重点发展以“水火互济”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以钡盐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制造业、以特色食品开发为主的食品加工工业、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和以旅游商品为主的轻工业。全力打造5个销售收入上10亿元、20个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以上。

四、围绕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继续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实施镇胜高速公路,力争毕节经织金、普定、西秀、紫云至望谟公路,长顺经紫云至兴仁公路开工建设。适时建设服务于电煤供应、电站建设、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和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公路,提高公路等级。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二级以上公路比重提高到20%左右,等外公路比重降至15%以下。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运输,建设4个县级汽车站、50个农村客运站。配合建成黄织铁路,配合做好隆百铁路黄桶至百色段的前期工作。积极开辟南下珠江的水上通道。
(二)扎实推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的原则,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以“滋黔”工程为骨干,以“益民工程”为基础,多种工程措施并举,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调控能力。力争开工建设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新建蓄水工程51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66万个,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初步建成水资源宏观控制管理体系及水利信息网络,初步达到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三)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XX”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完成市到县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和全市有线网络数字化改造,扩大城乡通信覆盖率。以推进电子政务为先导,以企业信息化为龙头,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为重点,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

五、大力实施环境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大对先进实用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实施XX电厂烟气脱硫及配套建设大型化工基地项目,建设资源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粉煤灰、脱硫石膏、钡渣等主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考核体系,开展绿色生产总值核算试点。
(二)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标准。大力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节能,实施能量优化工程。继续开展对燃煤锅炉、窑炉、电机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合理调整城乡能源结构。
(三)切实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鼓励建设项目多用坡地、闲置地和非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开发、生产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严厉打击和查处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加大对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管力度。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效防止和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的损害。健全节水管理体制,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在高耗水行业的重点企业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政府、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创建活动。
(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以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为重点的林业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30万亩以上,新增森林面积1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退耕农户的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采取营造薪炭林、推广秸秆气化炉等措施,解决好农村燃料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搞好重点流域和风景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夜郎湖、桂家湖等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二氧化硫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实现城镇周围、主要河流湖泊和交通沿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逐年有所减少。抓好城镇环境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建筑施工等行业的噪声管理。大力提高城镇燃气使用率,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鼓励各类资金和组织机构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力争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六、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一)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围绕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继续深化市、县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鼓励各种类型的所有制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款和担保贷款。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到2010年,非国有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二)深化投融资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划分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加强投资管理,建立健全投资风险和监督、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继续抓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的代建制,抓好建设项目的资金、质量管理和工程监理。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融资调控体系。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收支分类管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负债的有效监控。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征纳行为,建立税收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和推进政银合作长效机制。
(三)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积极参与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开展跨区域联合与协作,增强经济圈内县区的城市功能和整体竞争力,强化XX作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副中心的地位。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全市经济运行活力,支持西秀区搞好“建强”工作,争取排位前移,力争平坝县、普定县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支持西秀区、XX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大步、走前列、作表率,率先发展;支持镇宁、关岭、紫云三个自治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考核、公示、奖惩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树立“诚信XX”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性,力争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青岛的经济技术协作,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9+2”泛珠经济区合作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贸关系。

七、大力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九”覆盖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99.7%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毛入学率达6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把XX职业技术学院办成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在每个县区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办好XX学院,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XX电大等各类远程教育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二)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坚持科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强“军民结合”和对外合作,加强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科研成果。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资源,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后备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我市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市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以享受国务院津贴人才和省管专家为龙头,市管专家为骨干,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为中坚,各类人才为基础的梯次人才队伍结构。

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强化禁毒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各种犯罪活动。完成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的建设。高度重视隐蔽战线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以煤矿、交通和消防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之一,全面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弹性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加快就业援助机制建设,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机制。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参保人口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城市低保条件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定期救助范围,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解决城乡特困群众住房、医疗、教育、司法、灾害救援等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社会捐赠和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方式。积极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建立适应人口老年化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增强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能力。
(四)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督,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稳定提高职工工资,逐步建立职工工资和失业下岗人员、贫困家庭生活补助水平稳定增长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
(五)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促进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重点加强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尽快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行列。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服务、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县级以上区域性中心医院发展。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大力扶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做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预防监控工作。加快卫生事业科技进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兴办体育和组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XX市体育中心。
(六)促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等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增强文化事业发展内在活力。弘扬“黔中文化”精神,开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好具有XX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深入发掘“屯堡文化”,发挥“屯堡文化”具有世界唯一性的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开展“屯堡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文化产品在农村的覆盖面。进一步深化文艺演出团体改革。加强文物保护。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5%和98%以上。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非法出版物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规范新闻出版市场。组建XX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构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九、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向政协通报工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稳定。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力度,增强政策法规和工作的透明度。贯彻落实有关军事法规,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开展工作。积极做好老干、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继续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开展工作。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继承创新黔中文化,熔铸XX人文精神,努力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展“热爱XX、建设XX”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各族干部群众支持和投身XX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推进校园“绿色网吧”建设。继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统筹能力,强化实施保障机制,是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将进一步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执法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及县区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明确管理范围,分清责任层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把主要精力用在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人文关怀的舆论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上。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程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政府办公网络化、信息化。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更新政府施政理念,完善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克服部门利益倾向。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切实克服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不公的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认真抓好《公务员法》的实施,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勤奋学习、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三)坚持执政为民,加强政风建设。牢固树立“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拓宽群众对行政事务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真正做到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揽功诿过,严禁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高度重视“群众评议机关”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加以整改。
(四)坚持廉洁从政,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教育和督促政府系统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以规范权力运行、资金监控和从政行为为重点,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和完善对政府投资建设、交通建设、扶贫资金项目安排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管理。认真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在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和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以上。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分类指导,抓好试点,扎实推进,着力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进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76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抓好“三类扶贫措施”、做好“三项重点工作”,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各6100人,实施11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473户、1880人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8000人。三是切实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实施,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和现有煤矿的技改扩能工作。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支持航空、新型材料和制药业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继续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四是努力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力承办好2006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和首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办好2006贵州XX油菜花节。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黄果树旅游城建设,加快星级宾馆建设,加快黄果树机场发展,实施好高等级公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工程。规范和完善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五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光照电站、镇胜高速公路、黄织铁路建设和董箐电站、马马崖电站、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做好XX电厂三期和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六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抓紧制定并严格执行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标准,加强对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和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推进石漠化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治理。七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服务体系。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重点抓好虹山轴承总公司、安运司、XX水泥厂、利达公司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贸关系。八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库建设。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规范招商引资工作制度,落实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责任制。结合“十一五”规划,认真准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九是加快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紫云自治县通过省“两基”验收,普定县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完成36个寄宿制工程和19个危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健康发展。认真做好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生等方面的工作。十是认真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99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4050”人员再就业150人);组织劳务输出570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抓好以煤矿、交通和消防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实现省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双降”目标。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对库区移民的长期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防止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平安XX”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扎实苦干、奋发图强,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延伸阅读
交通运输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报告交通运输局2020年工作工作计划
2021-04-11
关于大学生党支部学习贯彻群众路线的报告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工作计划
2021-04-11
个人年终总结:感谢有你们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碰巧是我的生日,大部分人因我的艺术照而报告范文
2021-04-11
大学生年终总结:梦已经是写年终总结的第五个年头了,五年,一转眼,一瞬间。早就习惯报告范文
2021-04-11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党支部2020年党建工作总结2020年,农发办党建工作以全面贯工作计划
2021-04-11
2020外宣工作总结及2020年打算    2020年,全县外宣工作在县委宣传部报告范文
2021-04-10
中共X第X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局第X次代表大会,在上级工作计划
2021-04-10
2009年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我局今年重要工作之一,关乎到我们交通系统队伍工作计划
2021-04-10
交通运输厅党组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报告根据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开好20工作计划
2021-04-10
2010年教育局党组书记述职述廉报告20年月来,我担任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主持教育工作计划
2021-04-10

图文推荐

  • 推荐访问